月度归档:2018年04月

读《杨振宁传》

五一假期读了《杨振宁传》,复旦大学出版社,徐胜蓝、孟东明编著。因为是在1997年出版的,故没有后来那段和翁帆的事情。整本书通过翔实的资料,介绍了杨振宁早年的生平故事。

求学经历

杨生于1922年,书中说他有三个生日,因为办理护照时只记得农历八月十一日,估计对应公历是9月22日,而实际上是10月1日。今年2018年,杨已经94岁高龄了。 杨的家庭是幸运的。杨父杨武之早年留学,归国后南下于厦门大学教书,杨幼时在厦门大学教职工子女的学校学习。后随父在清华园住了8年,那是美丽幸福的回忆。

杨母罗孟华从四岁时便教其识字,一年多时间已认识3000多字。 杨直到去美国攻读博士前,一直都是接受的本土教育。1937年,战争形势紧张,杨辗转合肥、汉口,后经长沙直至昆明。念完高二后,后未读高三,经统一考试进入西南联大。

战时,西南联大为中国的教育科研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西南联大,杨有良师吴大猷、王竹溪、赵忠尧、吴有训、周培源、张文裕……那是一个璀璨的教育科研群体。战时虽然教育的物质条件极差,但是培养出了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朱光亚、黄昆等人。

由于杨父是数学教授,杨的数学功底很好。因为没有读过高中物理,杨最初报考西南联大化学系。入学后对物理更感兴趣,遂转入物理系。那是一个物理学蓬勃发展的年代,而后杨也在物理学上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另一趣闻是因为诺贝尔奖没有数学,故开始了物理研究。后来杨考取公费生,于1945年出国。

学术成就

杨的学术成就非常高,虽然我非物理学出身,对其他细类也不了解详尽,但众所周知,1956年杨于李政道合作,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次年1957由吴健雄实验证明,并火速获得诺贝尔奖。获奖时仍持有中国护照,故杨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人。杨在诺贝尔奖颁奖晚宴前做了简短的演讲:

……我所享受的平静的童年,是绝大多数和我同年纪的中国儿童所没有的。 ……我在不只一种意义上,是中国和西方文化的共同产物。我一方面为我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自豪,一方面将奉献我的工作给其源于西方的现代科学,它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另一样重要的学术成就是Yang-Mills 非交换规范场理论,非高能物理、粒子物理方面的我也不能有很深理解。

思想评论

赴美19年后,杨于1964年取得美国国籍,虽然此举一直受到杨父的不满。近年,2015年杨放弃了美国国籍,成为了中国公民。1971年中美关系逐渐解冻,杨于1971年夏访问了中国一个月,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中国的第一人。

杨积极的为中美关系正常化而奔走,同时也因为当时没有看到十年浩劫而在美国作出了有失偏颇的宣传。同时也为中国科学研究的进步而努力,在中国设立多种奖项,促进中美科技人才交流,对中国物理学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杨对于中国教育体制有深入思考,他认为:

……现在中国年轻人对农学不发生兴趣,怕将来到农村去,把农村工作看作是艰苦的,没有出路的。假如真是这个原因,我想着是个很复杂的社会问题,不是学校所能解决的……

我想,目前的“农学”可以换成很多别的类似材料、军工、航天、芯片业等。教育体制设立的目标是给“农业“做贡献,但结果却与预期相反。

……单纯从国家前途来讲,做军工是非常重要的事。年轻人若能为国家做贡献,是十分重要的,是很有意义的,而且国家给他们的待遇应该优厚一些。

目前来看,待遇远比不上商业的资本,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行业。更要命的是,国家只会一味宣传”情怀“、”奉献“,在我看来,过于现实的情况是”钱就是理想,房子就是情怀“。

杨这样看待数学、理论物理和实验的关系: 4.数学——3.物理的纯理论结构——2.理论与实验相结合部分——1.实验 2和3结合起来是理论物理。

对于中国科技发展结构,杨认为:

中国已有的个体系内的研究工作,在物理学科的,倾向于走两个极端:或者太注意原理的研究,或者太注意产品的研究(制造与改良)。介于这两种研究之间的研究(Development)似乎没有被注重。

当时发出这样评论是因为,主要在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与科研投资回报的矛盾。基础性的原理研究,需要长期的投资,其研究成果或许能在三五十年甚至百年以后成一种强大的社会生产力;产品的研究则是一种短期的研究,三五年就能增强经济发展。

目前来看,一就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中期投资比较合理,在五年、十年或者三十年时间内实现研究成果到社会生产的转化。我想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以维持或适量目前基础研究的投入,因为经济建设与现代化还是主要目标。

杨提到了两点有关学习的经验,我也有体会:

  1. 渗透性学习 有东西不懂不要怕。……什么叫深透性呢?就是在你还不太懂的时候,在好像乱七八糟的状态之下,你就能学到很多的东西。
  2. 在实践中学习 物理本身是现象而不是推演!……要他们有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精神,爱想新东西……在多次的实践中,就可能产生新的直觉的东西——经验。

对比于中国传统的教育方法,是重视按故就班的学法,好处是学的扎实,系统性强。杨本身也接受完整的中国传统教育,在初到美国时,也做过实验,不过由于动手能力差,实验总是失败,扬长避短,转向了理论研究。

在实践中学习,功利的来说,不使用的知识永远是“没用”的知识。我曾有过“现学现卖”的经验,没学过的东西不要怕,边用边学,在迷迷糊糊中了解了很多东西,同时为了避免遗忘,适当做笔记记录,一方面为了系统整理,也为了日后回顾。 依靠网络搜索,就目前而言遇到的问题都是别人遇到过、解决过的问题,只是寻找答案罢了。而如果是大家都还没搞明白的内容,那恭喜找到了一个可以创新的突破口。

iPad 2018 使用体验

2018新款iPad,技术上成为iPad第六代,在2018年3月27日上市,采用苹果A10 Fusion处理器,并加入了对Apple Pencil和蓝牙键盘的支持。

购买背景

4月12日通过京东购买了32G WLAN版和Apple Pencil套装,共3299元,次日到达。为了尽快入手,忘记了教育优惠,多花了200元。

以前没有买过Apple系列的产品,这一次主要购买的动机是iPad对于pencil的支持,而且32G WLAN版相对于其他Apple产品而言十分便宜。

另一方面Pencil的价格甚至达到了iPad价格的1/3,甚至可以说买Pencil送Pad。

总体评价

使用了两周,体验良好,主要分硬件和软件系统两方面做出评价:

  1. 硬件

9.7寸屏幕相比于我已拥有的MiPad2和Kindle而言,更适合阅读PDF。

整体重量适中,电池容量8827mAh,便于携带和长时间使用。采用Retina 显示器,

但由于价格限制,面板工艺非全贴合制法,在玻璃和面板之间有一层明显的夹层,使用Pencil或按压屏幕时,有明显凹陷感。

内部各SoC性能稳定,目前没有遇到卡顿和明显问题。

而Pencil方面,除了笔头和尾部充电,其他部分似乎不能拆卸,几乎浑然一体。采用蓝牙连接,笔尖精度高,有手掌防误触功能,电池足够一天中的长时间使用。

  1. 软件

相比于Android商店对于平板应用的缺乏支持,iOS系统上有大量优质的支持平板的应用。

当然收费软件物有所值,功能强大。第一次购买了Goodnotes,用于导入pdf或ppt进行备注。

iOS系统没有给用户很多底层权限,也不要太细致的折腾和配置,对于我而言,可以更加集中精力,使用iPad作为生产力工具。

APP选择

目前主要使用APP:

  1. PDF expert :PDF 阅读,注释
  2. Notability :课堂笔记
  3. Goodnotes :讲义备注
  4. Mendeley :同步文献分类整理
  5. QQ邮箱 :整合各个邮箱收信
  6. 坚果云 :同步备份网盘(备用)
  7. QQ :小文件与电脑实时传输
  8. Microsoft :防乱码
  9. Fiery Feeds:兼容inoreader订阅
  10. bilibili、斗鱼、虎牙:娱乐

2018.4.23更新 使用zotero+坚果云实现了文献pdf文件和注释的同步。解决方案 链接。 - PC端使用zotero桌面版 – iPad使用Papership(注释为付费功能) – 云端存储使用坚果云。

此外参考知乎对于如何使用iPad作为生产力工具的建议,不要安装任何聊天软件,这一点十分同意。但因为QQ传小文件的便利性还是留了下来,其他均已删除。还要发现更多优秀APP,并在使用中体会使用技巧,追求iPad作为学术装备最佳的使用状态。

结语

对于我来说2018新款iPad和pencil物有所值。花出去的钱换了一个形式陪在我身边,如果经济允许可能考虑逐渐选择更多Apple设备。无论如何还是按需索取,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不刻意追求品牌或高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