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归档:2024年

2025新年快乐

2024年是收获颇丰的一年,取得了不错的科研成绩。

还记得2022年毕业前夕,疫情封城,偶得一段静心思考的时间。根据课题组之前的积累和前沿文献的阅读,突然得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想法。随后开始尝试初步实验、测试都得到了满意的结果。随后,又进行了几轮迭代,在各位课题组成员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理论、实验、算法等所有部分。2023年初形成初稿,4~7月,在大老板的牵线下,与国际大教授交流讨论,又迭代修改了数个版本。在9月中旬开始投稿,尝试冲击了顶刊失败,辗转到12月终于到大子刊送审。

2024年3月中旬收到了第一轮审稿意见,补充了实验和仿真,但是其中有一个审稿人由于在学术观点上的差异,坚决不同意。劳动节后就上传了回复。不幸的是1个月后,又收到了反对的意见,这次完全遵从的审稿人的建议,进行了修改,在两周内进行了回复。然后经过了漫长的等待,终于在7月中旬原则上接收(AIP)。又经过了数月的文字图片编辑处理,最后终于在11月份上线发布了。

除了这个心心念念的工作终于取得了完满的结果之外,和同学合作的工作也发表在了不错的杂志上。同时,今年也开拓了高性能集群计算的方法、拓展了编程控制的实验自动化、尝试了新样品的实测方案、看了一些更多项目的本子。尤其是在AI时代的大背景下,扩展了与AI深度融合的科研范式,chatGPT、kimi等大模型已经以较高的使用率取代了传统搜索。

下半年AIP之后,抽空出去参加了几次学术会议,进行了学术报告,休息期间则疯狂加微信。而在学术报告期间,则引发了新的思考。人和人的交流由于交流形式的差异,存在着效率的显著区别,而不同背景的观众,则会因为自身知识体系的限制,有着不同的关注点。了解一个科学前沿,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文献、阅读新闻报道、观看多媒体宣传,然而这些文字、图片、视频的效率远不及现场汇报以及当面问答来得高。然而其时间成本则与之相反。放弃了时效性和即时反馈,文字图片可以拥有更大的信息容量。但是阅读通常是一个主动摄取信息的过程,能量的消耗的行动的主体都是自身,然而遇到阅读困难的地方,则常常卡壳,陷入思考的黑洞。听取报告则是一个相对被动的过程,可以接收娓娓道来一个有前因后果的完整故事。

但有的时候仍然会存在误解或者误会,难以理解别人工作的全貌。文字的内容,仍然来自作者的书写,部分信息的遗漏或者默认部分信息属于共识,而对于缺少这部分只是的读者则是灾难。即使是现场问答,也可能由于需要的背景只是太多,而不能解答所有问题。这时候彷佛希望能够有三体人一样透明的思维,能够进行毫无阻碍地沟通和知识的无缝传递。另一方面,阅读有着更强的主动性,有时候并不一定完全理解了作者原本的意图,但是从其中一些细节处,反而启发了读者新的灵感,可能是原作者也无法预料到的。

2024年就要过去了,除了学术之外,细数这一年的其他经历,父亲五月份再化疗、端午带小裴回家见了父母、国庆见了外婆,但一个月后外婆又突发去世、年末参加了远方表姐的回门宴等等。

2025年就要到了,1月过不了多久也要30岁了,在前29年的努力下,生活和工作也渐渐明朗了起来。

2025年再接再厉。

记梦(其十八)

梦境的场景还是1006宿舍,本科毕业多年,居然说需要再回去上一年课,重新完成大四的毕业设计才可以获得双证,使双证生效,重新符合工作条件。

又回到了宿舍生活,我是第一个到的,收拾行李,洗澡,天气是夏天,最后在阳台看着陆陆续续回到学校的同学,梦又醒了。

记梦(其十六)

场景是参加学术会议,正在用自己的电脑进行PPT播放准备,在会场开始之前,连接了wifi,突然被动的下载某个东西,然后自动运行,电脑就中病毒,电脑当场关机了,情况非常着急。


这个梦的来源和最近实际生活有关:(1)上周刚刚参加过会议;(2)电脑有点坏了,准备趁双11换掉,但是最后还是没有换,准备用旧电脑再坚持一段时间;(3)上周1,11月4日,也做了一个相同的梦,当时用手机记录了下来,内容主干也是电脑中病毒,无法打开,导致重要资料被锁在硬盘里。

新课标I卷 作文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以下回答来自chatGPT

问题会变少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效率前所未有地提升。这种技术进步让我们能够快速解决许多日常问题。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科技与人类认知发展的深刻思考。

首先,科技进步并不会减少人类的问题,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和挑战。每一项技术的诞生,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问题,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隐私泄露和网络安全等新的挑战。同样,人工智能的应用虽然在某些领域超越了人类的能力,但也引发了伦理道德、就业替代和决策透明性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其次,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决定了问题永远不会消失。即使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问题被技术解决,我们仍然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以满足我们对未知的探索欲望。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当一个问题得到解答,新的问题往往会随之出现。比如,在医学领域,每一次疾病的治愈背后,都可能引发对其根本原因、预防措施和潜在并发症的新一轮研究。

此外,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如果没有问题,可能意味着其停滞不前。相反,问题的涌现和解决,往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对现实问题的不懈探索和追求。例如,工业革命的起源正是因为人们对生产效率低下、生活水平提升的迫切需求。同样,当今社会的诸多创新,无论是绿色能源的开发还是太空探索,都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的长远问题。

再者,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模拟和执行复杂的任务,但它的创造性和情感认知依然有限。人类的许多问题往往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包含了情感、伦理和社会层面的复杂性。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数据和算法的处理,更需要人类的智慧、情感共鸣和伦理判断。比如,如何实现公平正义、如何在科技发展中保护人类尊严,这些问题都无法简单地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

总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进步确实让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许多具体问题,但它们并不会减少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数量。相反,它们将带来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推动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将其视为机遇和挑战,不断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水平,以应对未来更多未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