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8年01月

日本語の勉強(6)

2017年12月3日参加的JLPT N2考试已经出成绩了,低分飘过~

合格判定必须满足以下两点才能被判定为合格:

  1. 综合分数达到合格所需分数(=合格分)以上;
  2. 各得分分类的得分达到各类别合格所需分数(=及格分)以上。

只要有一个单项得分未达到及格分,即使综合分数再高,也将被判定为不合格。

N2等级 得分范围 及格分
语言知识(文字、词汇、语法) 0~60 19
阅读 0~60 19
听力 0~60 19
综合成绩 0~180 90

从成绩单的得分来看,对汉语作为母语的人来说,阅读抓住关键的助词断句,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听力作完当场感觉凉凉,对答案时发现还蒙对了两三个。词汇和文法部分,背一些单词的确受用,但是没能理解、学会并掌握相应的文法。


转一下沪江网校查分的单项点评

项目
得分
测评

语言知识单项分
31
同学,你好!你的语言知识掌握得不错,但是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词汇部分,备一个词汇书在手边每天坚持背诵。重点记忆单词的使用的语境、惯用表达等。语法部分,同学首先要把基础教材的语法句型掌握准确,然后利用例句来背诵语法的意思,接续,使用语境等。

阅读单项分
40
同学你好,听力部分达到及格分!这意味着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可能是单词的量还不够,或者还没有真正掌握做听力题的好方法,建议回顾一下自己的做过的题,好好分析一下,找到自己的短板,对症下药。如果你还不满足于现状,就赶紧试试去吧。

听力单项分
33
同学你好,能够取得如此成绩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不过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做阅读专项书里的习题的同时,还要通过广泛的阅读来逐渐培养起自己的语感。找适合自己的内容不断练习,提高阅读水平。备考时,要用能力考真题进行训练。

总之,这自学近一年的时间还是有所收获,自2016年11月13日自学以来,断断续续,主要依靠视频教学刷完了新标日初级和中级的四本书,2017年10月份,国庆回校之后开始做题复习考试,当时感觉单词都没背完,只能从真题中学习。当然对于得分还是充满了疑惑,因为有一说这个测试本质也是看排名,是在一次考生总体水平的分布。


合格通过还是很开心的,继续学习,不断提升。

0

2017-2018-1 课程总结@USTC

研究生的第一年在科大代培,目前已经过去了一个学期,在此做一个课程总结。

这学期选修的课程包括:

  • 自然辩证法概论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
  • 半导体器件原理
  • 超大规模集成系统导论
  • 近代物理进展
  •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I)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

  • 两门政治课自不必说,汪凯的自然辩证法课堂讨论十分热烈,张勤的中特以播放视频为主,最后各交一份报告。

  •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工艺学这门课的老师是谢家纯,头发花白,年纪应该很大了,但讲课依旧十分认真。不过大部分内容还是是以课本为主,课外看书更为重要。教材则是有点陈旧,但是该有的东西都有,偏工科的课程,理论较少,最后的考核方式是开卷,注重基本概念辨析理解。

  • 半导体器件原理的老师是徐军,因为本科学过相近课程,相比而言,这位老师讲解更为细致,以往略过的细节讲解很多,但对于初学者看来可能缺乏重点。偏重器件概念的原理性解释,没有很多数学物理计算,但上课依旧会推导一边有助于理解。最后的考核方式是开卷,但题量较大。考前会有复习提纲列出重点,考虑到有来自化学、材料之类专业学生,相比而言这门课难度不算太大。

  • 超大规模集成系统导论的老师是易波,本科作为学电子工程出身的,对于这门课的背景知识比较熟悉,但是所讲授的内容则有很多不同。布置了几次作业,最后考试时交,网上搜索了一下,题目出自1978年MIT的讲义。作为导论课,质量非常高,同时需要课外阅读相关书籍。开卷考试,以授课内容为主,做好课堂笔记,比较简单。

  • 近代物理进展(Modern Physics Seminar)是讲座的形式,课程负责人韩良预约其他教授,在有关最新的物理进展方面展开讲座,有关于量子、等离子体、超导、天文等方面,虽然不是听的很懂具体原理,但是对于前沿有了很多理解。这里是本学期的讲座记录

  • 固体物理实验方法(I)包括高压物理、薄膜制备、电镜技术和光谱技术4个专题,分别由4个老师各上一个月。高压物理是报告和考试;薄膜制备的老师上课没有吸引力,需要交报告;电镜技术讲解原理较多,考试对我来说比较难;光谱技术正好赶上期末考试月,天寒地冻,上课人较少,需要交报告。

  • 光信息科学与技术实验,共有9个实验,共4次,在BBS上注意通知,分别预约上课。实验时有助教或老师指导,比较简单,分别提交实验报告。对于非光学出身的我,还是受益颇多,有很许多感性的认识。


科大的生活还是很开心的,美中不足的是住在南区,住宿条件不如以往。上课的话则要去东区或西区,早课则需要早起十分痛苦。但是学生只要有校园卡,就可以免费坐校车。班车的时刻表大部分十分合理,在高峰期间还安排了加班公交车。此外,科大对教职工也非常好,南区对面是科大花苑,分东苑和西苑,住的大部分是科大的教职工,曾有几次坐班车遇到光电子技术的明海老师。

在二教和五教门口有许多海报,学术讲座更是很多种类、十分频繁。尝去听过几个,挺有意思。在BBS上找到了日语协会的QQ,不想这个协会尽然还活着,参加过几次周常和一次配音活动,还有一次日语K歌大赛作为观众。其他文体活动也很多,与合肥其他高校联合的也很多,并不是想象中完全死板的理工科高校。

教学资源上更是没得说,感觉在 staff.ustc.edu.cnhome.ustc.edu.cn上能够找到不少优质的资源。科大教工FTP和学生FTP上,分享有许多精心制作的课程PPT和其他教学文档,善用”site://” 搜索技巧。

与以前本科学校相比,科大的网络简直太棒了,20元/月不限时,有很多网络出口可以选,网速也很快,更是自带google翻墙便于学术。无线网络ustcnet在东区和西区的覆盖非常广。各大文献库也一应齐全,在搜索文献时几乎没有什么阻碍。

但是馆藏资源方面,对比以前本科学校,一共可以借15本,借一次3个月,续借一次又3个月,在电子工程方面想找的书,大部分都可以找到。作为代培生,在科大一次可以借8本,借一次2个月,续借一次仅10天。而图书分布在东区、西区,有的十分不方便。书偏老,时而发现都已经被别人借走了。新书方面,倒是在二楼有个英才书院,图书按照出版社分类,有几个沙发,因为中午不方便回南区,常去那里休息。

代培是作为微电子专业,在科大物理系代培的。科大的理工科专业设置十分齐全,第四次学科评估的结果也可以看出,尤其是在数理化方面,更是令人艳羡。

转而十分后悔高中没有努力考上科大,没有享受到这么好的教学资源和学术氛围。再也没有机会在十八九岁的时候,在科大的校园里学习。而且作为工学出身,基础理论能力太弱,没有一个完善的理论知识框架,足够支撑接下去的研究工作。但现在也没有足够的时间重新再来学习一遍,只能在作研究时遇到问题,再去现学现卖,苦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