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节快乐

不知不觉,2023年已剩余不足100天了。还记得年初看剧版《三体》,对于其中一句台词记得特别深刻:

”一个科研人员最看重的是什么?——是出科研成果!

由于自己身份的转换,对于原著中原本不起眼的一句话,产生了许多感想。这一句说的非常贴切,没有科研成果,就申不到基金、拿不到帽子、评不上奖,继而发不出工资、招不到学生、做不出成果,如此往复恶性循环。在经济下行的大环境下,科研经费的蛋糕不够这么多人分。在全国重点实验室改革的大背景下,最严重情况莫不是课题组由于没有科研经费进账而原地解散。

如果说博士阶段是科研的入门,还可以像是呆在新手保护区的科研人员,尚且留了一条退路(如毕业后转身业界远离科研);那么在获得了博士学位作为入场券进入科研圈后,则必定是更进一步的勤学苦练、摸爬滚打,其目标无疑是非常明确的——做出好的科研成果。事事躬亲在一线科研的时间无非二十到三十多岁的年纪。虽然说人生是一个长跑,但是每个阶段的跑步速度是不一样的;虽然说人生的道路没有统一的终点,但是沿路会有很多check point,一旦在对应的年龄没有达到相应的位置,则失去了后面的竞争机会。为了整个科研生涯后续更好的发展,需要在早期,尤其是博士阶段,就做出具有代表性的成名作,而非数量多但档次低的论文。然而现实情况是,同辈中的佼佼者手握数篇nature、science子刊甚至正刊,感受到了他们带来的巨大压力。

把好的工作发表在著名期刊上是每个科研人员有过的梦想。读博时有充足的精力时间搞论文,这些文章既是为了最低限度的毕业条件,更不必说是为以后在学术圈谋求更好的发展。然而发表了论文之后呢?毕业后的科研工作,评价的标准也不仅仅只需要论文了,基金申请、项目经费等等比重变得更大,成为业绩的主要考核指标。更是简单粗暴的可以总结为两条路:1) 申优青杰青申纵向经费,2) 产学研结合拉横向经费。科学是全社会的科学,科学是人的科学,科学离开了人和社会也没有更多的意义。因此科研和其他社会活动一样,是以金钱为润滑剂驱动的。这免不了对于科研的本质的思考。偶然读到一段评述,竟能十分准确的表达这种经历和感悟:”先是学习实验技术,然后是组建团队申请经费,最后成为其中的佼佼者去坐庄负责发钱。“(摘自 《我的导师-狡猫三窝》)。

从科研个体的角度来说,up主“来自星星的何教授”有一些有趣的言论,把高校和教师的关系比作旧式夫妻。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不同,高校教师尤其是当前语境下的青年教师,都是被要求以科研为主的。或许这也是高校教师重科研而非教学的原因,因为只需要向权利的来源负责。高校教师与学校并非通常理解的雇佣关系。高校或科研院所提供了一个科研平台和一个对外名号,科研人员依附于此申请项目,项目经费首先被被单位抽水收取管理费,同时实验室的房租水电也不能少。在北京出差时,与另一个年长很多的师兄交流,他现在的状态则像科研包工头。通过各种渠道申请下来了即使不熟悉的项目也没关系,只要有钱,就可以立足下去,实在不行还可以与外协单位合作,就怕申请不到经费。部门每年6000万经费的指标要求,申请到经费多的就可以步步高升,进而担任行政要职,毕竟项目经费是给整个单位带来了切实的利益。这样看来,每年年末的各种职称(副研究员、研究员)的评定,也直接可以和入账经费挂钩,这样理解起来也游戏规则也就直观多了。

从科研整体的角度来看,科研运行的逻辑,也是社会运行的逻辑的一部分。在学而优则仕的指导下,科研本质是官本位的。尤其是最近举国体制科研的环境下,对于体系化、建制化科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建设原始创新策源地,加快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技专家进入部委机关,在高层次上发布项目指南,指导整个国家的科研方向。“体系化、建制化”一方面加快了国家队的建立,另一方面也劝退了孤魂野鬼,加快了科研圈的土地兼并,科研资源和科研话语权进一步集中。这对于科研人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出好科研成果重要,跟对领导也很重要。

然而真的有专业化的国家队存在吗?在草台班子理论解构下和多年的亲身观察所见,恐怕难免科研祛魅。多见的是手工作坊一般的科研环境,即使涉及到高精尖的仪器,管理员或者工程师也有的是被赶鸭子上架。对外看起来是一个大的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对内则是各个山头各自为战,仪器设备使用不规范、损坏破烂。研究生来来往往,有的时候并不是学会了再去担任某个岗位,更多的像是被安排在这个位置上自然也就顶住了。越往下的细节越多,越无法统筹兼顾,人来人往中达到一种微妙的混沌平衡,可以不断地产出科研成果,保持了外部的光鲜亮丽。大概或许国家队也还是存在的,只是我还没有见过,或许我所见的已经是最顶尖的国家队了。科研也只是一份工作,或者说一种游戏,在游戏规则中玩的开心就好,早早的认清楚游戏规则,或许是一件好事。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