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的五年

过去的五年

2013年6月10日,江苏高考全部科目结束后的第一天,那一天在干什么,我已经记得不甚清楚了。距今恰巧已经五年整,引来思绪万千,其间四年从本科毕业,而目前又将要完成在科大的一年学习。现在的状态仿佛是经历一年的Gap Year,因为尚未回所进行研究工作。

不过,这一年也是最后的集中系统学习的机会,作为电子工程出身,而将要从事一些偏物理的方向,需恶补了一些物理方面的知识。经过阅读和自学后,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具体的物理

根据数学工具使用程度的不同,对于相同范围的研究,课本分为了:电磁学-电动力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有的研究生课程直接命名为“高等XXX”。

抽象的物理,是一种理论,用一种数学表达一种思维方式。具体的物理则是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讨论。在看固体物理时,其中涉及了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电磁学等,然而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固体、晶体或者广义的凝聚态物质。没有具体学过各种抽象的理论课,能不能把固体物理看下去呢。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看到不懂的再去翻书罢。

一年的时间太短,一方面没有充足的时间把各种理论详细了解,只是翻翻目录做了个了解;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物理研究中,也只用到了部分抽象的物理,有的时候只看几个章节也无大碍。 然而这样十分痛苦,没有整体知识体系,寻章摘句似的,题目不会做,倒是熟稔了名词,没有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经常会把握不住方向,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需要思考的问题。

抽象的知识

高考作为本质上一种选拔性考试,考察的是具体的知识,现在看来考的哪些并不重要。目前从事的范围内也只有一些数学,以三角函数为主的相关公式,还会经常出现。具体的知识总会遗忘的,而且随着使用频率的下降飞速远离大脑。

如果按抽象程度来分,任何理工科的分支都是物理的,使用不同物理模型建立的。还记得大一时候学的电路课程,现在早已忘了具体的内容,但仍记得在信号波长与电路尺寸可比拟时,必须用分布参数模型。后续的课程中模电、射频电路中也反复提到。再后来在电磁场与电磁波中了解到,那是传输线模型,背后又有更深的物理图像。

曾在知乎上围观过众人对电工张的围剿,有的时候不能因为手里有锤子,就看什么都像钉子。具体的问题总需要具体的分析,抽象的知识有的时候不如具体的知识实用,但有的时候也要看清是不是钉子,或者说从具体的问题中正确的抽象出合适模型更为重要。抽象的知识形成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不止想拥有一把锤子,甚至想拥有刀、枪、剑、戟,面对未知的问题可以用各种方法进行尝试。

细分的专业

高考的分数只是一部分,在填志愿的时候,省内的相对排名更为重要。上了大学之后,又越发觉得分数的绝对值没有意义,例如评奖学金时看的是同专业的年级排名。但这又会产生一种不好的想法,通过把别人比下去而获得自身的优势,而不是堂堂正正的提升自己。

拿着一个分数、一个排名,去选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这又是另一个坑。有些专业已成时代的眼泪,有些正处于浪潮之巅,有些不过事机械重复劳动,有些晦涩难懂又脱离实际。专业之中又包含着行业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家庭经济情况、自身发展规划等因素。人怕入错行,相同的智力在前进道路上的分别,会造成巨大的差异,这关乎一个人的事业。

可惜在高中之前对整个社会需求、行业发展都不了解,有的甚至大学四年之后还迷迷糊糊。 根据前述,对于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物理而言,工科的教学忽略了很多细节,除了基本的通识理论课外,直接面对具体工程,希望培养出合格的工人。

但是如果往后希望从事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在本科的时候选择数学、物理一类的基础学科并非不可。培养出足够的理论基础,只是物理抽象层次的不同,可以深入其他细分的专业。 可是以后做什么谁又能想到呢,或许真学了那些枯燥的理论课,又恨找不到工作,哈哈。纯物理专业的弊病就是除了学术,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对应的行业。然而优秀的物理本科生,转而从事其他专业,仿佛就是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实质的研究

科研,一词是否意味着高大上,随着接触到各种形式的科研后,产生了相反的想法。笑称“过柱子、推式子、烧炉子、养耗子”,科研其实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资本行为。不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故事,而是团队合作、严格等级划分、依靠着单位组织的资本力量,才能使科研进行下去。

接触过工程向的,设计电子产品,软硬件配套,产学研结合,其本质不过是压榨本科生的廉价劳动力罢了。目前做了一些理论性的推导仿真,又觉得不清楚原理,更像调参数、试错,以期找到一个效果最好的例子,离实用还差得很远。

现在看来本科的教育太水,理论不行、实践也不行,随便找个工作,入职后再慢慢继续学习罢。 有的时候前人的理论很全,但还没有实验证实,只一点一点搬砖验证。有的时候没有理论,但实际应用中很奏效,尝试各种解释暂没有定论。既没有理论、又不勤于动手,可能科研就进行不下去了。实质上还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一种劳动,而科研也只是普通的工作中的一种。

工作中该如何面对,“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的尴尬呢。 有的时候更会发现,螺丝并不是不可替代的。自己所做的工作,别人也能做,即使我不去,也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竞相前往。那份独特的自我感缺失,只是万千螺丝中的一颗,如果不珍惜,又会被轻易的替代掉了。

转变的观念

观念始终在转变,尝试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思维,还是不可避免。不想单纯的评判是非黑白,不想二分对立的讨论问题,尽量考虑到各个方面,然后做出一个选择,虽然有些选择互斥,但除此两者以外并非没有其他的办法。

以前觉得英语好烦,学什么英语,然而现在发现英语不好很耽误事。甚至认为将英语从高考中剔除可以获得解放,然而现在看来,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能够一碗水端平的公立教育都是稀缺。如果失去英语,可能就失去了一个世界。需要额外花费的教育不断的拉开学生的差距,分化的阶级可能有一天变得无法相互理解、对立相争。

声称某样东西没用,所包含的一种意思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使用方法”,而并非“在任何环境下没有实用的价值”。当随着研究深入,在实践中使用的频繁起来,就会忽然脱口而出,“这东西真好用”。 生活不再是那么简单,需要考虑的事情逐渐变多,但还是希望简单生活,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的问题。待人处事变得重要,出门在外不再是一个人,人情世故变得不可避免,开始承认关系在人际交往发挥的作用,不再中二的认为无所不能,但又不希望自己变得世故起来。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不知的未来

现阶段往后,估计约莫又是五年,不知未来如何。

2 Replies to “高考之后的五年”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