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归档:高考

新课标I卷 作文

新课标I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以下回答来自chatGPT

问题会变少吗?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和效率前所未有地提升。这种技术进步让我们能够快速解决许多日常问题。然而,这是否意味着我们的问题会越来越少?这个问题引发了我对科技与人类认知发展的深刻思考。

首先,科技进步并不会减少人类的问题,反而会引发新的问题和挑战。每一项技术的诞生,往往不仅仅是为了解决现有的问题,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问题。比如,互联网的普及让信息获取变得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隐私泄露和网络安全等新的挑战。同样,人工智能的应用虽然在某些领域超越了人类的能力,但也引发了伦理道德、就业替代和决策透明性等一系列新的问题。

其次,人类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决定了问题永远不会消失。即使一些简单的、重复性的问题被技术解决,我们仍然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以满足我们对未知的探索欲望。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每当一个问题得到解答,新的问题往往会随之出现。比如,在医学领域,每一次疾病的治愈背后,都可能引发对其根本原因、预防措施和潜在并发症的新一轮研究。

此外,问题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一个社会如果没有问题,可能意味着其停滞不前。相反,问题的涌现和解决,往往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历史上,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源于对现实问题的不懈探索和追求。例如,工业革命的起源正是因为人们对生产效率低下、生活水平提升的迫切需求。同样,当今社会的诸多创新,无论是绿色能源的开发还是太空探索,都是为了解决当下的环境危机和人类生存的长远问题。

再者,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模拟和执行复杂的任务,但它的创造性和情感认知依然有限。人类的许多问题往往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包含了情感、伦理和社会层面的复杂性。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数据和算法的处理,更需要人类的智慧、情感共鸣和伦理判断。比如,如何实现公平正义、如何在科技发展中保护人类尊严,这些问题都无法简单地通过技术手段来解决。

总之,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进步确实让我们能够更加高效地解决许多具体问题,但它们并不会减少我们所面临的问题数量。相反,它们将带来更多、更复杂的问题,推动我们不断思考、探索和创新。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为正是这些问题的存在和解决,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将其视为机遇和挑战,不断提升我们的认知能力和创新水平,以应对未来更多未知的挑战。

0

记梦

做了一个未来变态学校的梦,那里的里人通常反智,为了维稳表面平和,但是一旦有人接触到真正的知识,就会接到不明来电,意识瞬间穿越回到过去,并失去这部分记忆。在梦里我做了一个梦,意识到这并不简单,尝试突破系统的bug,最后在梦的指引中,来到了现实中对应的地方,没有接任何电话,爬上了学校里教学楼最高处的白色调像,找到了中国历代高考考卷和五年高考三年模拟

0

高考之后的五年

过去的五年

2013年6月10日,江苏高考全部科目结束后的第一天,那一天在干什么,我已经记得不甚清楚了。距今恰巧已经五年整,引来思绪万千,其间四年从本科毕业,而目前又将要完成在科大的一年学习。现在的状态仿佛是经历一年的Gap Year,因为尚未回所进行研究工作。

不过,这一年也是最后的集中系统学习的机会,作为电子工程出身,而将要从事一些偏物理的方向,需恶补了一些物理方面的知识。经过阅读和自学后,产生了一些不成熟的想法。

具体的物理

根据数学工具使用程度的不同,对于相同范围的研究,课本分为了:电磁学-电动力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有的研究生课程直接命名为“高等XXX”。

抽象的物理,是一种理论,用一种数学表达一种思维方式。具体的物理则是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具体问题的讨论。在看固体物理时,其中涉及了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力学、电磁学等,然而研究的具体对象是固体、晶体或者广义的凝聚态物质。没有具体学过各种抽象的理论课,能不能把固体物理看下去呢。但是没有办法,只能硬着头皮看下去,看到不懂的再去翻书罢。

一年的时间太短,一方面没有充足的时间把各种理论详细了解,只是翻翻目录做了个了解;另一方面,在具体的物理研究中,也只用到了部分抽象的物理,有的时候只看几个章节也无大碍。 然而这样十分痛苦,没有整体知识体系,寻章摘句似的,题目不会做,倒是熟稔了名词,没有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经常会把握不住方向,不知道什么是重点需要思考的问题。

抽象的知识

高考作为本质上一种选拔性考试,考察的是具体的知识,现在看来考的哪些并不重要。目前从事的范围内也只有一些数学,以三角函数为主的相关公式,还会经常出现。具体的知识总会遗忘的,而且随着使用频率的下降飞速远离大脑。

如果按抽象程度来分,任何理工科的分支都是物理的,使用不同物理模型建立的。还记得大一时候学的电路课程,现在早已忘了具体的内容,但仍记得在信号波长与电路尺寸可比拟时,必须用分布参数模型。后续的课程中模电、射频电路中也反复提到。再后来在电磁场与电磁波中了解到,那是传输线模型,背后又有更深的物理图像。

曾在知乎上围观过众人对电工张的围剿,有的时候不能因为手里有锤子,就看什么都像钉子。具体的问题总需要具体的分析,抽象的知识有的时候不如具体的知识实用,但有的时候也要看清是不是钉子,或者说从具体的问题中正确的抽象出合适模型更为重要。抽象的知识形成了我们的思维方式,我不止想拥有一把锤子,甚至想拥有刀、枪、剑、戟,面对未知的问题可以用各种方法进行尝试。

细分的专业

高考的分数只是一部分,在填志愿的时候,省内的相对排名更为重要。上了大学之后,又越发觉得分数的绝对值没有意义,例如评奖学金时看的是同专业的年级排名。但这又会产生一种不好的想法,通过把别人比下去而获得自身的优势,而不是堂堂正正的提升自己。

拿着一个分数、一个排名,去选一个学校、一个专业,这又是另一个坑。有些专业已成时代的眼泪,有些正处于浪潮之巅,有些不过事机械重复劳动,有些晦涩难懂又脱离实际。专业之中又包含着行业的选择,必须考虑到家庭经济情况、自身发展规划等因素。人怕入错行,相同的智力在前进道路上的分别,会造成巨大的差异,这关乎一个人的事业。

可惜在高中之前对整个社会需求、行业发展都不了解,有的甚至大学四年之后还迷迷糊糊。 根据前述,对于抽象的知识和具体的物理而言,工科的教学忽略了很多细节,除了基本的通识理论课外,直接面对具体工程,希望培养出合格的工人。

但是如果往后希望从事深入的研究,我认为,在本科的时候选择数学、物理一类的基础学科并非不可。培养出足够的理论基础,只是物理抽象层次的不同,可以深入其他细分的专业。 可是以后做什么谁又能想到呢,或许真学了那些枯燥的理论课,又恨找不到工作,哈哈。纯物理专业的弊病就是除了学术,没有任何可以直接对应的行业。然而优秀的物理本科生,转而从事其他专业,仿佛就是猛虎下山,势不可挡。

实质的研究

科研,一词是否意味着高大上,随着接触到各种形式的科研后,产生了相反的想法。笑称“过柱子、推式子、烧炉子、养耗子”,科研其实是一个劳动密集型的资本行为。不再是个人单打独斗的故事,而是团队合作、严格等级划分、依靠着单位组织的资本力量,才能使科研进行下去。

接触过工程向的,设计电子产品,软硬件配套,产学研结合,其本质不过是压榨本科生的廉价劳动力罢了。目前做了一些理论性的推导仿真,又觉得不清楚原理,更像调参数、试错,以期找到一个效果最好的例子,离实用还差得很远。

现在看来本科的教育太水,理论不行、实践也不行,随便找个工作,入职后再慢慢继续学习罢。 有的时候前人的理论很全,但还没有实验证实,只一点一点搬砖验证。有的时候没有理论,但实际应用中很奏效,尝试各种解释暂没有定论。既没有理论、又不勤于动手,可能科研就进行不下去了。实质上还是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一种劳动,而科研也只是普通的工作中的一种。

工作中该如何面对,“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的尴尬呢。 有的时候更会发现,螺丝并不是不可替代的。自己所做的工作,别人也能做,即使我不去,也会有千千万万的人竞相前往。那份独特的自我感缺失,只是万千螺丝中的一颗,如果不珍惜,又会被轻易的替代掉了。

转变的观念

观念始终在转变,尝试站在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屁股决定脑袋,立场决定思维,还是不可避免。不想单纯的评判是非黑白,不想二分对立的讨论问题,尽量考虑到各个方面,然后做出一个选择,虽然有些选择互斥,但除此两者以外并非没有其他的办法。

以前觉得英语好烦,学什么英语,然而现在发现英语不好很耽误事。甚至认为将英语从高考中剔除可以获得解放,然而现在看来,优质的教育资源,甚至能够一碗水端平的公立教育都是稀缺。如果失去英语,可能就失去了一个世界。需要额外花费的教育不断的拉开学生的差距,分化的阶级可能有一天变得无法相互理解、对立相争。

声称某样东西没用,所包含的一种意思是,“没有找到合适的使用方法”,而并非“在任何环境下没有实用的价值”。当随着研究深入,在实践中使用的频繁起来,就会忽然脱口而出,“这东西真好用”。 生活不再是那么简单,需要考虑的事情逐渐变多,但还是希望简单生活,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的问题。待人处事变得重要,出门在外不再是一个人,人情世故变得不可避免,开始承认关系在人际交往发挥的作用,不再中二的认为无所不能,但又不希望自己变得世故起来。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不知的未来

现阶段往后,估计约莫又是五年,不知未来如何。

0